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业界动态
大海不应是免费的分类垃圾桶

发布时间:2011-11-23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

分类垃圾桶厦门,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蔚蓝海洋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海上环卫工人的辛苦奋战。

目前,厦门共有40多个海上环卫工作者,日均打捞海洋垃圾30多吨。但这样一群人不懈地努力,仍只能为30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保洁。到现在为止,厦门仍有92%的海洋还是保洁盲区。

下月起,厦门的海域保洁面积拟增加一倍分类垃圾桶,到时海上环卫部门及工人的压力会更大。而随着厦门的发展,越来越多游客及船舶的到来,也为厦门的海域保洁提出了新的挑战。望着海上环卫工人们一个个晒得黝黑的脸庞分类垃圾桶,我们反思:仅仅靠他们的努力,能否守护住那一片海的蔚蓝?

一天10多个小时清洁海域

炎炎的烈日下,64岁的海上环卫工蔡应菜立在船头分类垃圾桶,不停地舞动着手中的长竿。泡沫、塑料袋、快餐盒、易拉罐、烟头、菜叶、树枝……各种各样的海洋垃圾,被老人熟练地一一打捞上来。很快,小木船的船舱里堆起了半舱的分类垃圾桶。

 

  好不容易打捞完眼前海域的垃圾,但不远处的海面分类垃圾桶,白色的污染物仍在那里起起伏伏。于是,小木船马上调转角度,朝着远处开去……

追逐海面垃圾,似乎成了这些海上环卫工人的命运分类垃圾桶。

几年下来分类垃圾桶,蔡应菜老人早已习惯了终日在海上漂着的生活,不再如初时那样晕船呕吐了。然而,每天早上六点多出海劳作分类垃圾桶,中午稍事休息,晚上六七点靠岸的生活,还是让老人累弯了腰。

尤其是炎炎的夏季,一天10多个小时的海上劳作分类垃圾桶,让海上环卫工们一个个晒得黝黑黝黑,中暑也成了常有的事。然而蔡应菜老人却说,夏天虽热但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梅雨季节或每一次的台风过后。因为,梅雨季的降雨,会从九龙江流域带来大量的垃圾,那时他们便要好长时间忙个不停。而每次的台风过后分类垃圾桶,更是一片狼藉,随处可见漂浮的垃圾。垃圾层厚的地方,甚至可以站人!

每天捞30多吨海洋垃圾

和蔡应菜老人一样,整天在海面上分类垃圾桶 “漂浮”着的环卫工人有三四十个。他们有的分布在机械化清扫船上分类垃圾桶,守护在九龙江入海口一带拦截入海垃圾;有的在执法船上,处理一些突发紧急事件。而主要的海上清洁者,则分布在小木船上,负责厦鼓海域的全面保洁。因为,这里的海域船只多,海面不够宽大分类垃圾桶,目前仍以人力小木船作业为主。

由于受人员、设施所限,厦门目前纳入保洁范围的仅限于九龙江入海口及厦鼓至白城一带的海域,约30平方公里。但就在这有限的分类垃圾桶30平方公里海域上,海上环卫工人们平均每天能打捞出30多吨海洋垃圾。高峰时超负荷地工作,一天打捞的垃圾量可达六七十吨。打捞上来的海洋垃圾,以泡沫、塑料袋、渔网、烟头、餐盒、金属饮料罐、玻璃瓶、纯净水瓶、西瓜皮、废报纸、菜叶、树枝、杂草等最为常见分类垃圾桶。

大海被当成天然“分类垃圾桶”

据厦门市海上环卫站负责人介绍分类垃圾桶,这些五花八门的海上垃圾,主要有四大来源:首先,九龙江水域不仅携来城镇工业、生活污水,台风暴雨季节及大潮期间,大量的腐枝烂叶、水浮莲更是滚滚而来流入厦门海域。其次分类垃圾桶,船舶垃圾也是一大重点。厦门海域目前有6000多艘厦门港籍船舶及不少外地入港船只,还有为数众多的渔排等。不少中小型船舶,几乎不设垃圾容器,乘客和船员产生的垃圾大多直投入海。再次,一些海岸线单位、居民、游客,贪图方便,把大海当成天然“分类垃圾桶”。此外,部分污水管道排污口,也为海洋带来了形形色色的生活垃圾。

记者手记

别把海洋当“天然垃圾场”

写完稿件分类垃圾桶,海上环卫工人们辛劳而黝黑的脸庞久久挥之不去。炎炎的烈日下,满脸沧桑的老人们头戴斗笠,挥汗如雨。而他们一路辛苦追逐着、打捞着的漂浮垃圾,却多数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随手一丢。

采访过程中,我静静地坐在木船中间分类垃圾桶,看着他们把大大小小的垃圾一一打捞上来。此时,我才发现,打捞工人中多数是上了一定年纪的老人。不知,他们每个人都已默默为这片海守护了多少年?

伴随着打捞动作,小木船在烈日的光影与水韵中不停地摇晃分类垃圾桶。在这样摇摇晃晃的岁月流逝中,一批又一批海上环卫工人渐渐老去。

那么,接下来谁来守护那一片 “蔚蓝”? 分类垃圾桶是你?是我?还是另一批写满沧桑的老人?

 

   在这里分类垃圾桶,我给不出答案。只想说一句:美丽的海洋,不是“天然垃圾场”!

上一篇:垃圾袋与塑料垃圾桶尺寸
下一篇:洗菜时不该扔进塑料垃圾桶的蔬菜宝贝